河东区津塘公路与快速路交口处,坐落着一处工业建筑群落,院内的职工之家、办公楼、食堂和厂房掩映在成片的古树当中,这里就是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旧址。
始建于1951年的一机床总厂,曾经是中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之一,在中国机床行业中创造多个“中国第一”。如今,机器的轰鸣声已不再,这个老厂区成了天津城市更新的示范工程。
老厂区更新工程紧锣密鼓记者走进一机床总厂老厂区,项目负责人刘子明正在现场忙活,虽然接手这项工作才3个月,但是院内的各处点位刘子明都已了然于心,每天奔走于各个施工现场,调度各个施工队伍,因为工期很紧,这些天他总是忙个不停。刘子明和记者说:“工期还是比较紧张的,处于一个抢工状态。”
第一机床总厂旧址的城市更新项目,总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,是天津市重点工业遗存保护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。2023年的5月,天津泰达接手老厂区的城市更新项目,总投资66亿,开发建设周期5年的时间,预计到2027年完成整体开发。天津泰达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部长路阳介绍说:“现在初期的第1个片区已经投入运营了,比如我们自营的咖啡馆,还有产业创新中心的AB座,这两栋办公小楼大概3500多平方米,现在陆陆续续也有10余家企业入驻办公了。”
第一机床总厂是新中国机械制造类工厂的典型代表,也是中国机床行业“十八罗汉”目前仅存的3个还完整保留老厂区的工业遗存之一。对这种一个有深厚工业历史底蕴的老厂区,如何更好保留它的历史信息,建筑设计企业也是下了一番功夫。“我们仍旧是遵循了保护为主,修缮加固再利用,比如我们保留片区这4万平方米的老厂房,从建筑物的外立面,到内部的空间结构,以及最有特点的这些排架式屋脊,我们都把它留下来,让人们在进入建筑的时候还能看到它当年的风貌。”路阳说。第一机床总厂项目内保存着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、设备和文物,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,让这片老厂区为城市注入独特的工业文化氛围。
如今,老厂区更新项目施工紧锣密鼓,最靠近津塘路的原一机床总厂的职工食堂,改造正在进行,这是一个占地1700平方米的单体建筑,由于处在规划中的核心位置,未来这里将成为园区最活跃的地方。路阳介绍说:“它里面是无柱的一个大空间,我们考虑改造成三个主要空间:一个是营销中心,一个是招商运营服务,还有一个是河东区的城市更新规划展览馆。职工食堂的位置跟厂前区的篮球场和大树庭院都紧邻,能够形成一个小聚合,我们也是看中了这一点,所以来做这些功能区。”在老厂区入口的喷泉广场旁,坐落着一栋精巧别致的欧式建筑,这是上世纪50年代来技术支援一机床厂的外国专家们居住的地方,如今被更新改造成了一个咖啡馆,吧台前摆放着一台机床,上边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齿轮,成了这里独特的装饰风格,吸引着人们的目光。“我们年轻人很喜欢这种调调。墙上还有一些盲盒,里面装着以前的老部件,让人觉得很用心。看到这些就觉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咖啡馆。”现场的一名游客兴奋地说。
在新改造成的一机床厂史馆内,记者见到了原一机床总厂精密传动装置制造厂的厂长李彦忠。今年已经86岁的李老,平时喜欢在老厂区里转一转,看一看,更新改造工程开始后,老人更加惦记这里。看着保留下来的职工之家和食堂,老人和记者说:“当年我们职工食堂搞的特别好,自己做的包饺子机、压面条机、面包机,各种炒菜,应有尽有,到下班时间了就在职工之家门口摆上半成品,工人下班了拿着饭盒买走。职工之家里边可以坐1500人,放电影、开大会,附近学校开会啥的,也都来借我们的礼堂。”
李彦忠这次来,还约了好友陈恭樊一起,陈老曾经是一机床总厂的副厂长,比李彦忠晚到厂一年,两位老人都是出校门进厂门,在这个厂一直干到退休,所以这里几十年间发生的很多事情,都在他们眼里、心里。看着咖啡馆墙上那些已泛黄的图纸,陈恭樊的思绪被拉回到60多年前,在那样的办公环境中,一机床人硬是啃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攻关难题,尤其是在弧齿锥齿轮机床制造方面,创造出了骄人成绩。陈恭樊说:“锥齿轮机床里面有一个叫磨齿机,那是锥齿轮机床的皇冠,不但精度高,而且结构较为复杂,它是做航空航天一些尖端技术用的,但是那时我们的祖国没有,后来我们通过观察国外的机床,接着进行测绘研究,最后通过短短的两年时间把它开发出来了。那两年,一机床人群策群力,全厂都参与,3000多种零件,牵涉到全厂各个岗位,所以这样的产品是引以为骄傲的,也在我们机床行业得到一等奖。”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是陈恭樊他们那个年代产业工人的真实写照。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攻关,一机床工人制作出了更多高精密度的弧齿锥齿轮,为我国军工航天工业输送了更多可靠产品,李彦忠是利用这样的机床,为当时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加工制作齿轮,这也是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事。原一机床总厂精密传动装置制造厂厂长李彦忠介绍说:“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,99A式坦克通过,我一看电视高兴了,我跟我儿子说,你看这坦克的齿轮是我做的,就那样激动的不得了。”
在厂史馆的劳模墙前,看到当年厂里的劳模林德时的照片,李彦忠停下脚步,这个人可是一机床人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代表,曾经创下五年内没出过废品的生产记录。李彦忠介绍:“他是高山族,祖孙三代在日本,后来他的叔叔领着他们回国了,厂里一般的活都是他把关,后来他带的徒弟叫王如昌,技术比林德时一点不差。他配那个轴承,严丝合缝,在天津市技术比赛第一,严师出高徒。”望着劳模墙上的这些老同事的照片,李彦忠如数家珍,在他心中,一机床不仅制造出了高精度齿轮等各式产品,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无数像照片中一样的,对工作勤勤恳恳、精益求精的匠人,他们是成就大国重器的根基。
一机床总厂旧址内,保留着的老车间,曾是几代一机床人工作过的地方,机器轰鸣的声音,在这里传向远方。未来,这里将建成一个天津机床博物馆,向大家讲述天津工业的历史。
徐凤文,城市作家,独立策展人,一直参与一机床老厂区内展馆设计。从小在河东长大的徐凤文,对一机床这一带发生的事,有很多了解,这也是他参与这一个项目策划的原因之一。徐凤文说:“我小时候来一机床总厂,在职工之家看电影。大厂都有电影院、礼堂,还有幼儿园,我们接触过一机床的很多工人,是几代都在这厂里。发生在这里的故事,厂史馆里都会有留存,这是有温度的历史。”一机床总厂旧址的更新工程紧锣密鼓进行中,而对这种的更新,长期研究城市历史的徐凤文有自己的理解。“有的工厂的车间挑高特别高,看着窗外的阳光,洒射到一些机床上,仿佛能看到历史岁月的痕迹,那种震撼力真的无法形容。它形成一个历史、现在与未来城市的一个对话空间。”徐凤文说。
曾经辉煌的过往,在一机床总厂旧址的林荫道上,依旧能透过婆娑树影,照在斑驳的红墙上。旧址更新,让老厂房换发新活力,也让城市在发展中,不断换新,滋养属于天津的城市性格。
扫一扫 微信咨询
©2022 杏彩体育官网登录入口网址-杏彩用户平台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鲁ICP备17012026号-3 网站地图